大环境到底哪里不好?——疫情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和对策

编辑导语:近两年几乎人人都在抱怨大环境不好,经济周期下行+疫情带来了所谓的「大环境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作者从自我的认知和思考,梳理了「大环境」的问题,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赵本山 《乡村爱情》

无论是身边的亲友、还是网络上的媒体、甚至楼下水果店胖胖黑黑的老板,几乎人人都在抱怨这两年大环境不好,对我们影响很大,逐渐逐渐这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甚至演化成为很多人的借口,就像文章开头本山大叔的经典台词一样。

除了身边人口口声声的抱怨,宏观数据确实提供了佐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达18.2%,创下自2018年1月此数据定期公布以来的新高。

诚然我们现在确实已经承认经济周期下行+疫情确实带来了所谓的「大环境不好」,无论是官方的数据报告还是第三方的商业研究,如果有心几乎可以从网络上搜罗到证明、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性内容,比不上人家的系统性调研产出,但是可以从自我的认知和思考梳理下「大环境」的问题,看看它如何影响了自己,并试图为自己找到对策。

一、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GDP还是其他宏观数据,都已经展示出来经济下行带来的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用户的购买能力在下降,包括政策对于传统高营收高杠杆的房地产(城市化率高)的影响以及正处于上行的在线教育影响导致的传导,都让企业本身对于经济预期看空,无论是公司还是市场都希望保持现金流甚至需要让公司盈利,经济越是下行,越不能靠爱发电了。

所以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是实际的真切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市场预期在变得越来越差。

这也是为什么要刺激流动性的原因,大家没有信心收紧钱袋子了,国家就要及时撒开,一方面直接刺激流动,另一方面把钱通过流动转给民众,民众的预期才会好,信心才能起来,这时候市场才能真的好转。

这种环境下作为公司这样的经济体,砍掉效率低不赚钱的业务是必然的,对于还没有盈利的公司更是要去提升效率,所以裁员出现,营收方向岗位缺口变大,效率提升方向的岗位也是机会。

二、用户天花板

用户数量见顶、红利消失,按道理是经济下行的因而不是果。

上一次汽车下乡(08年全球经济危机)政策实施的时候,普通民众很多人没有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益处,民众还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于互联网行业,也恰好赶上了智能手机这个技术的爆发、3G网络覆盖,从PC到移动,用户基数得到了扩大。

所以无论是政策救市挖掘用户需求能让汽车下乡解救了中国经济危机(美国人已经基本人手一辆车了,可能除了搞个大麻下乡没啥能刺激需求的了,所以这招中国有效美国大概率是无效),还是互联网行业反经济周期的上行发展,都有底层的逻辑支持,那就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虽然当时市场信心不足,但是需求还在,加上技术突破,所以放眼世界中国那时候很牛逼。但是这次不同,经济周期遇见了三个不利要素,人数到顶,实现小康了大家都无欲无求了,用户端的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政府看得比我肯定明白的多,所以十四五规划看到的是先提升生育环境,其次提升效率(数字化),然后是发展底层技术,底层技术发展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传导到用户端技术,才能真正的对经济形成刺激。这三条里边最快的应该还是数字化,稍微有点跑题了。

用户遇到天花板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就是业务不好做了,据说那个8亿DAU产品的产品经理们每天晚上10点都在开会改增长模型,因为每次的增长模型都不能再带来效力。用户天花板的最重要影响其实还是对经济的影响,说到底还是市场没信心了,投资者没有信心了,公司预期到了不增长就要提前提升效率,最终还是会出现上一小节说的裁员收紧等动作,对你我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心态的影响

其实最重要的心态影响还是上文反复提到的所有的主体都没有信心了,但是还是针对性地对于两个重要角色微观说下他们的心态变化。

1. 用户

对于互联网的公司和业务用户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DAU的构成用户,第二是商业层面的客户。

对于DAU用户,用户也是被各种因素传导影响的,这些因素经过他们再向外传导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核心关键词就是两个字:收紧。

消费降级(拼多多是唯一一个保持较高增长的电商平台也是表现之一),有些不怎么需要的尽量不买了,需要的尽量买性价比高的或者购买保值的,当然我说的都是普罗大众,有一小撮人真的可以厉害到无视经济周期风险的。

虽然上文说到营收方向岗位缺口会变大,但是其实也很难做,毕竟用户口袋没钱而且早就把未来消费了营收大拿也不能无中生有。

用户收紧自己的钱袋子、收紧自己的需求,在一些商业模型上会再传递回用户,形成消息的循环,比如免费的商业模型,比如电商的商业模型。

对于商业层面的客户,对于To B业务他可能本身有点像上边的普通用户,这里更多的是说类似广告主这样的客户,他们也同样是两个字:收紧。所形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那种类型的用户,他们收紧以后传导给企业,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失去信心,预期降低,变得小心翼翼,企业传导到下游,包括自己的员工以及合作商,就是裁员和减少订单。

哎,感觉越写自己越觉得没信心了,我们常说危机和机遇并存,这时候机遇是啥?目前来看主要还是提升效率,所以那些有降本增效经验的人才会变得有市场,所以那些能让合作方提升效率的合作商也变得有市场,所以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提升效率。

2. 决策者

对于决策者,以前业务是赚钱的,并且预期的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甚至会超额实现的(我自己19年负责过的业务就翻倍的完成目标),所以原来决策时是在这样的环境和预期中的,有时候会非常不拘小节,尤其互联网行业的决策者好像之前很少精打细算。

但是当环境改变,发生了上述的那么多变化以后,决策者变得战战兢兢,部门还没有盈利的,想办法降低成本。部门刚刚盈利的也想尽可能找性价比高的合作伙伴,因为感觉合作并不会带来超预期增长,还不如找个能完成的就好了,没必要担风险,因为一旦从盈利变成不盈利可能面临整个部门的缩减。

即使部门盈利比较不错的,也得精打细算一些多考虑人效、资源的效率,更有甚者要分担一部分没有盈利的兄弟业务可能带来的亏损。

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发现offer聊的好好的就没批下来或者老板说要再考虑考虑(多数有性价比更高的竞争者了),本来合作的好好的上下游关系也面临压缩合同额甚至对方更换合作商,因为决策者这时候需要的也是起码的活下去,苟住未来再发展,至于未来是否发展得起来,还不是现在考虑的范围,至少现在苟住是重要的。

我认为大概率这样的业务未来发展起来可能性不大了,可能需要换个角度:如果不增长是常态如何发展才是解题的重点。

四、竞争加剧

话说到这了,无论对于现在的求职者,还是公司的合作商,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势必带来各种竞争的加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维打击。比如原来某个大厂的产品总监由于一个业务被大规模裁撤,现在之得去另一个大厂做副总监甚至资深专家。看到脉脉上的匿名帖子,京东出来的同学由于美团停了hc,不得不选择几家初创公司试试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原来的产品专家怎么办?原来一直混迹中小厂的同学怎么办?

顺便说,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初创的公司大概率是活不成的,所以原来中小厂的出来可能就无路可去的。

但不是说就死掉没机会了,其实大厂员工去了中小厂很多人根本开展不了业务,尤其那些出身就在大厂的,举个例子,一家三百人的互联网公司没有那么牛逼的算法团队支撑,也大概率不会有专业的商业分析团队帮忙实时同步竞对情况,这时候抖音来的某个产品经理可能一上手就瞎眼了。

但是很多经历过中小厂的同学应对这样的问题是得心应手的,所以用人方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求职者知道自己的优势还是重要的。

另外一个就是经验要求更加具体了,原来我们产品求职或者一家公司作为大厂的合作商,可能对方关注的更多的是底层的思考和能力,但是当竞争加剧以后,大家逐渐失去耐心了,切身体会就是对本行业的要求会更加具体和迫切。

一方面大家都做存量业务了,有底层能力和非原专业的可能更有利于创新,但是现在大家知道没啥可创新了;另一方面需要能尽快上手产出,不像原来我可以找一个底层能力强非常优秀的合作者,前期行业经验我可以给时间让他学习,因为我期待后期他产生更大价值;第三个方面就是竞争者变多了,市场上会有既有底层能力又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甚至外加跨行业经验的合作者来竞争。

五、如何应对

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作为一个普通的从业者肯定是无法改变的,那能做的应该分三步来应对:尽早感知,适应变化,借助机遇引领发展。

说实话,这波问题不仅是疫情带来的,而且我是有一些提前信息的,只是真的是自己忽略了。

早在2018年底我所在公司的创始人就发出过一篇表达寒冬的全员内部邮件,还有公司的前辈也曾在我们内部会议时讲过这波整体的周期波谷(唯一听劝的是他说波谷的时候想要买房的同学可以抓紧时间了,我抓住了),而我当时认为作为区区草民,大周期对我应该没有什么影响,而且08年的中国经验也让我有点盲目自信,所以我浪费了黄金的准备时间,直到疫情将问题加重了,我才后悔莫及。

1. 尽早感知

虽然我没有及时准备,但是我还是幸运有人提醒过,也不是所有人身边都能有人提醒我们经济周期进入下行期了,普通人其实也有很多其他渠道可以感知的。

首先每个月、季度、半年、年度等一些列重要节点国家发布的数据报告还是要关注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种,官方的可以去看国家统计局官网查看,非官方的可以关注一些比价著名的分析机构或者个人,对于普通人建议后者,前期可以多关注几个分析者,找到跟自己价值观和关注点比较接近的一个或两个分析者,持续阅读他的分析文章以及他对官方数据的解读,关注久了可能会觉得看他们的文章可比吃瓜有意思多了。

其次对于自己的行业数据及三方分析一定要持续关注,大公司有商业分析以及CEO沟通会等也会对垂直行业有非常完善且与业务相关的分析,尤其关注行业用户规模、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变化,如果说GDP表示的是大环境的周期是跟全国人民息息相关的,那行业的数据就是跟自己极度相关的。

最后,除了数据这些客观反应情况的指标,其实身边也有很多信息是可以传达出来现在的经济情况的,最为突出的就是公务员的工资福利。

据我所知,19年和20年的时候,有些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是发不出工资的,即使是某个沿海的一线城市也在缩减公务员福利。当然一二线城市的抗压能力还是强一些的,所以可以多关注一下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同学最近工资发的好不好,福利是增长了还是缩减了,这也是感知变化的一种途径。

说到这里,如果你身边恰好有在给三四线城市政府做项目的亲友,也可以关注下他们的账期如何,同样的道理。但其实这点并不是最好的提前感知方式,因为地方政府财政如果已经传导到公务员工资福利或者合作者账期了的话,这时候大概率普通人的生活已经受到影响了。

2. 适应变化

把感知的事情做好以后就要想办法去适应了。上文已经大段的分析过最大的影响就是市场的信心不足,那我们要做的适应就是要在全市场都信息不足的时候该做的事情,很多文章都有总结过:现金为王、谨慎谨慎再谨慎地进行投资和创业、减少提前消费(减少使用贷款和信用卡分期)、苟住不要辞职、坚持运动保持身心健康、提升自己的软硬实力……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同的人关注不同点。

我自己有点亲身教训:21年的时候从一家A股上市(A股公司都是盈利的)跳槽到了一家尚未盈利的美股上市公司,现在回想在目前讨论的话题层面这个选择确实有点问题。

3. 借助机遇

辩证地看,经济周期是好事,如果经济一直平稳发展,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进一步加深阶级固化,所以经济周期是普通人谋求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机遇。所以先能适应了环境并生存下去了,最后就说说自我的改造提升,借着经济周期的机遇发展。

在说这个话题前,想表达作为中国人还是很骄傲的,我们有有一个能想办法的政府,有一个坚强的民族,十四五规划确确实实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即使整个市场信心非常低迷,但是现在大家对于政府还是有比较强的信心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在周期中求得发展最重要的兜底性的信心来源了,也是我们跟其他国家相比的优势。

从整体来说,要把握大趋势,从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找到发力方向,仔细研究政府规划和报告,关注政策走向,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从政府的规划中找到自己进一步发展的一席之地的。

比如我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就可以关注和靠近数字化(创业的同学感到最近融资难,但是却都知道企业服务SaaS公司近期备受资本青睐,无论是估值还是融资规模相比其他行业都好太多)以及新能源(不仅仅有造车,现在新能源后市场发展非常迅猛)。另外养老育托、双碳、内循环也都是可以持续关注的方向,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如果无法进入或者靠近到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适应不增长或者负增长,这是个长期的思考问题,如何在存量市场中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从而合理的从中获利。目前互联网尤其国内互联网的所有准备以及方法论都是基于增长的,很可能这些方法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是不受用的,目前还没有从业者开先河的找到不增长甚至负增长下的方法论。

六、结语

巴菲特说他从来都是在投资中找到“万变中不变的东西”,我一直非常认可,投资如此,工作如此,甚至人生亦如此。

经济周期有变化,但是底层的价值不会变化,做产品的时候要追踪热点,但是最重要的是把握用户核心需求。做工作的时候要将一点人情世故甚至党派斗争,但是核心还是要为公司创造价值。大环境是在变化,找到环境的核心需求、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永恒的理想,用一个不变的态度去应对,真的会豁然开朗。

发文当天收到瑞·达利欧的每日原则推送,主题是痛苦+反思=进步 ,我觉得真的是个美妙的相遇。这篇文章我写的是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在这痛苦的疫情和经济周期下行期间的一些反思和认知,我相信我一定是有进步的。

我并不认为我的文章就一定有通用性,甚至在这篇文章表达的时候我尽可能保持主观而不是像之前的文章会试图客观,因为思考本身就很主观,读者能有启发就不错了。

作者:小花,资深增长产品;微信公众号:小花摸耳(ID:huaandmore)

本文由 @小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你推荐
加载中...
咨询热线(9:00 - 18:00)
0755 - 29812418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