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幻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欢迎您!

浙江县以上古今异地同名地名考辨

2022-12-22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今浙江省上百个县级以上的政区地名,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它们出现的时间有迟有早,出现的情况各不相同,有政区始置时即命名的,有在政区变革中出现的,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即使在“十年动乱”这种滥改地名的浪潮中,全都不为所动,充分地显示了它们的生命力。然而对这些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今浙江省上百个县级以上的政区地名,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它们出现的时间有迟有早,出现的情况各不相同,有政区始置时即命名的,有在政区变革中出现的,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即使在“十年动乱”这种滥改地名的浪潮中,全都不为所动,充分地显示了它们的生命力。然而对这些政区地名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们在历史上的更替、代谢也是非常剧烈和频繁的。对绝大多数县说,都曾经历一次或数次的县名更改。始终未改者极少,在秦汉时建置的只有余姚县(今为市)及汉末的安吉县;三国时建置的只有桐庐、建德、永康三县;唐宋之际(包括吴越)建置的也只有象山、新昌、青田、缙云、庆元等数县。明代以后设置的,由于历史较短,除太平县民国初改名温岭县,文成县1949年6至9月曾改名大南县外,其余多数县名沿用至今。改名次数最多的是今已并入临安的旧昌化县,它始置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但县名一改再改,先后出现紫溪、武隆、唐山、金昌、横山、吴昌、昌化等七个县名。今淳安县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设置始新县起,也先后改名新安、雉山、还淳、青溪、淳化、淳安,共七个县名。始置于三国东吴的今天台县,先后改名也有六次之多,其县名按次为始平、始丰、唐兴、新兴、台兴、天台。至于改名在三、四次或二、三次的那就更为普遍了。

在频繁的地名更改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地多名,异地同名现象。这给我们阅读古籍增加了困难,极易张冠李戴。例如钱塘江三源之一位于金华市城南的东阳江,很多人以为它因发源于东阳县的大盘山(今属磐安县)而得名。其实不然,金华市及其属县,唐以前为东阳郡之地,江名来自郡名。它和钱塘江另外二源信安江(今衢江)、新安江江名来自信安郡、新安郡是一致的。这就是郡名与县名相同所造成的歧义。一地多名情况还比较简单,因局限于一地,只要查阅该地府县志的有关建置沿革部分,就可迎刃而解。异地同名,情况就复杂得多,因为异地同名,按政区级别有县与县同名和县与那、府(包括州、路、地、市,下同)同名之分;按时间有同时同名、异时同名,先后衔接同名之别。它牵涉到广泛的地域和漫长的岁月,要鉴别清楚,非得把浙江省各级政区的建置沿革作一番全面系统的研究不可。这就不是每一位读者所能办到的。为此搜文索典,对浙江县以上古今异地同名地名作一番考辨,以供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

县名相同

1.

永宁县

东汉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即今温州市和永嘉县的前身。东晋后为永嘉郡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分永嘉县再置,贞观元年(627年)废。48年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临海县另置永宁县,天授元年(690年)改名黄岩县。两永宁县先后异地同名。前者累计共存456年,后者仅存15年,不可不辩。

2

会稽县

QQ">人们都知道,会稽即系绍兴,殊不知最早以会稽作县名的却是上虞。《汉书地理志·会稽郡》载:上虞“莽曰会稽”。东汉初复原名。至于绍兴的会稽县,据《元和郡县志·越州》载:“隋平陈,改山阴为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析会稽复置,嗣后两县同城并为越州、会稽郡、绍兴府、绍兴路治所。至民国元年(1912年),会稽、山阴合并,改名绍兴县。1949年又曾析绍兴县东部区乡置会稽县,县人民政府驻皋埠镇。1950年撤销,仍并入绍兴县。

3

永安县

《宋书州郡必·吴兴太守》“武康令”条云:“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武康)”。为武康县(今并入德清县)的始置县名,前后共存80余年。五代唐长兴元年(903年),吴越钱氏因治台州乐安县盂溪水患,祈求永保平安,曾改乐安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又改永安为仙居。台州永安县共存77年。前后两永安相隔650年。

4

信安县

今衢县的第二个县名。《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号》载:“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信安)。”唐咸通年间(860一874年)又改名西安县。至民国元年才改为衢县,信安县名沿用580余年。约400年后,信安县名曾分今常山县所移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又改常山县为信安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信安为常山,存在时间为9年。

5

新安县

今衢县最早的一个县名。自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建县开始,至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信安止,共沿用88年。新安县又是今淳安县的第二个县名,据《隋书地理志·遂安郡》、《旧唐书地理志·睦州》等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淳安的第一个县名,始置于东汉建安十三年)为新安县,大业初(605年)又改雉山县。唐文明元年(684年)复改雉山为新安县,开元二十年(732年)再改还淳县。新安县名累计使用64年。两新安县前后相隔309年。

6

新昌县

《太平寰宇记·越州》:“唐末钱镠割据钱塘时,以去温州之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新昌建县后除1958一1961年曾一度并入嵊县(即古之剡县)外,县名一直不改,沿用一千余年。但是新昌作为县名,在浙江省最早的是今已并入建德县的原寿昌县,新昌是寿昌县的始置县名。据《宋书州郡志·吴郡太守寿昌令》载:“吴分富春(今富阳)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寿昌)。”虽然存在时间仅50余年,却比今新昌县要早700年左右

7

永康县

始置于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它是原乌伤(今义乌)县南界上浦之地。建县后除隋初一度并入吴宁县(今金华县)及唐武德四至八年(621一625年)兼置丽州分置缙云县外,先后1700余年县名一直未改。值得注意的是,今已并入德清的旧武康县,也曾以永康为名。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县表十五》载:“晋太康元年(280年),以永安(武康的第一个县名)迁治乌回山,更名永康。永康元年(300年),避号又改名(武康)”两永康县竟同名并存20年,成为浙江省同名县名中的罕例。

8

吴宁县、东阳县

吴宁县是今东阳市的旧县名。《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守》载:“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氏分诸暨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同年却改长山县(今金华县)为吴宁县,两县先后衔接同名。开皇十二年(592年)又改吴宁县为东阳县,十八年(598年)再改金华县。而今之东阳县则到唐垂拱二年(686年)才分义乌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设置,相距隋代改长山之东阳县为94年。今东阳县白唐建置后,除五代吴越时一度改名东场外,沿用至今。吴宁、东阳交叉异地同名,稍不审慎,即易搞错。

9

定海县

定海县在舟山群岛。1987年春,舟山地区撤销,改制舟山市(地级),定海县相应改为舟山市的定海区。但定海县原系前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的县名。《太平寰宇记·明州定海县》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以地滨海口,有鱼盐之利,因置望海县,后改为定海县。”779年后,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才成为舟山定海县的县名,而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县名为什么会从大陆移到海岛去呢?其因是明洪武二十年(1381年),明政府为防“寇盗”而废昌国县(北宋置,舟山的第二个县名),并声迁卫、移民,“而墟其地”,遂成倭寇、海匪巢穴。直到清康熙年间,舟山日趋安定,才决定重设县治。康熙皇帝认为“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于是诏改舟山为“定海山”。二十七年建县后,赐名定海县。为避同名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

二、

县与郡、府同名

县与郡、府同名,在浙江省数量上要比县与县同名为多,情况也更复杂。按照地名出现的先后,区分谁是原生地名,谁是次生地名,大致可归纳甲、乙两大类,分别考辨如下:

甲、县名在先,同名郡、府名在后。即县名为原生地名,郡、府名为次生地名。

1

信安县一信安郡

信安县名出现于晋太康元年,改新安县而来,唐咸通中(860一874年)改名西安。它是今衢县的第二个县名,已如前述。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信安县置衢州,为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衢州为信安郡,郡名即来自州治信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衢州,郡、县同名并存16年。

2

临海县一临海郡,章安县一章安郡

《雍正浙江通志·建置四》引《通典》云:“吴太元二年(252年),分章安置临海县”。《三国志·吴书孙亮传》又云:太平二年(257年)春,“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初治临海县,寻徒治章安,也以郡治县名为郡名。南朝陈于章安改置章安郡,又以郡治章安县名为郡名。章安郡隋初废入处州,临海郡在唐天宝元年(742年)复置,到乾元元年(758年)就为台州所取代。章安县隋初并入临海,庸初复置,武德八年(625年)再次并入临海,从此不再置,但章安作为镇名却保留至今。临海县自三国吴设置后,县名一直不改。唯于1986年3月改制临海市(县级)。

3

建德县一建德府(路)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建德县,因孙权曾封孙韶为建德侯于此,含“天子建德”之义,故名。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后为睦州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后为严州治。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以建德曾是高宗、度宗“潜邸”,升严州为建德府,以府治建德县名为府名。元改建德路,府(路)、县并存同名90余年。新中国建国初曾设建德专区,专区与县又同名共存5、6年。

4

嘉兴县一嘉兴府

《兰国志·吴书孙权传》载:黄龙三年(231年)春,“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赤乌“五年(242年)春正月,立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嘉兴县名始此。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嘉兴县置秀州,为州治。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秀州为孝宗诞生之地,升嘉兴府,也以治所县名为府名。元改嘉兴路,明清复为嘉兴府。府、县并存同名717年。民国初废府,并嘉兴、秀水两县为嘉禾县,三年(1914年)复改嘉兴县。1949年后设嘉兴专区(地区),于县城设嘉兴市。专区(地区)、县、市三者同名。1981年撤销嘉兴县并入嘉兴市。1983年嘉兴地区撤销,嘉兴市改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嘉兴作为县名地区名虽不复存在,但仍保留在市名之中。

5

钱唐县一钱唐郡、钱塘道

秦置钱唐县,治所在“灵隐山下”。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于钱唐县置钱唐郡,以郡治钱唐县名为郡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钱唐作为郡名结束,钱唐县依然存在,并为杭州、余杭郡治所。唐武德四年(621年),因避国号讳,改唐为塘。钱塘县一宜存在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才与仁和县合并,改名杭县。民国三年,省县之间复设道,于杭县设钱塘道,钱塘又成为道名。时钱塘县虽已不存,但道尹行政公署驻地杭县即原钱塘县之地,实质上也是以治所县名为道名。民国十六年(1027年)钱塘道撤销,钱塘作为政区名从此不再存在。

6

余杭县一余杭郡

《元和郡县志·杭州》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旧传“神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至此舍杭登陆,因名禹杭。至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主禹祀,又名余杭”。实系越语方言地名,上说并不可信。但禹为人民心目中所崇拜的治水英雄,历史上既有此说流传,余杭县名自然颇得民心。因此自建县至今2200年,除新莽时(9一23年)曾短暂改名进睦外,县名稳定不变。隋开皇九年(589年),于余杭县置杭州,“盖因其县以立名”。十年虽移州治于钱唐县,但杭州之名相袭不改。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改州为郡”,杭州就迳称余杭郡,至唐乾元元午(758年),才最后被杭州所取代。隋置杭州,州名来自州治余杭县,隋、唐时改杭州为余杭郡,时郡治在钱唐县,余杭已是属县,但仍以余杭县名为郡名,可见其名影响之深。

7

遂安县一遂安郡,新定县一新定郡

遂安县已于1958年并入淳安县。但其县名在历史上较稳定,影响也较大。据《宋书州郡志·新安太守》、《太平寰宇记·睦州》等载,后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歙县南乡安定里置新定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遂安县。从此县名一直不改。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遂安县被辖之睦州为遂安郡。唐初复为睦州,夭宝元年(742年),又以遂安县的第一个县名改睦州为新定郡。睦州两次改郡,郡名都来自同一辖县。

8

缙云县一缙云郡

《旧唐书地理志·处州》载:缙云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分括苍及婺州永康县置。”《大明一统志·处州府》又载:“以县有缙云山,故名。”按缙云山即仙都山,传为黄帝炼丹、游仙、飞升之处。以如此祥瑞名山为县名,自然深得众望。因此自置县以来,1290余年,县名从未改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缙云县被辖之括州就改为缙云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止,郡县并存同名16年。

9

余姚县一余姚郡

余姚县始置于秦、汉间。县名由来据《元和郡县志·越州》说:“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其实余姚也是越语地名,今但知“越人谓盐曰余”,姚字其义不详。舜为圣人,既有此说流传,余姚县名也就神圣不可侵犯。置县2000多年来,除隋代曾并入句章县外,县名始终不改。是浙江省建县历史较长,县名又长期稳定的县份。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越州置明州(今宁波市),天宝元年(742年),改明州为余姚郡。时余姚县仍属越州,与明州无隶属关系,但却选相邻的余姚县名为郡名。诚如《宝庆四明志·沿革论》所说:“虽郡号余姚,而余姚则仍隶越州”。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10

临安县一临安府

《宋书州郡志·吴兴太守》载:“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临安)。”以县西南十八里有临安山,“县取此为名万。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避金兵驻跸杭州,诏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时高宗惊魂未定,杭州辖县有临安,颇合皇上心意,遂以临安名府。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杭州路,临安府共存147年。而临安县除吴越时一度改安国县外,至今不变。建国后1949一1953年,又曾置临安专区,县与专区再次同名并存。

11

瑞安县一瑞安府

瑞安县初置于孙吴,名罗阳,后改安阳,西晋初又改名安固。为温州市历史较悠久的县份。唐末天复三年(903年),“有白乌栖县之集云阁”,时以为祥瑞之兆,“诏改安固县为瑞安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以温州曾为度宗潜邸,升瑞安府,以所辖瑞安县名为府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瑞安府为温州路,瑞安府仅存11年。瑞安县名沿用到今。

12

安吉县一安吉州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分故鄣县南置安吉县。设县之由据《后汉书郡国志·丹阳郡》刘昭“故鄣注”引《吴兴记》说:“光和末(184年),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县名取《诗·无衣》篇“安且吉兮”之义。是一个祈求吉祥平安的县名,故也颇得民心。建县后除隋唐时曾先后二次并入绥安(今安徽广德)、长城(今长兴县)外,县名始终不改。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湖州为安吉州,就以所属安吉县名为州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安吉州为湖州路,州、县并存同名51年。明正德元年(1506年),又升安吉县为安吉州,领孝丰一县,属湖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复安吉州为县。明安吉州为散州,其地位同于县又略高于县,故隶属于府。与宋代的安吉州(隶两浙西路),名称虽同,政区级别则异。

13

龙游县一龙游府

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方舆纪要》卷九十三等载:吴越王“以丘为墓不祥”,改龙丘(邱)县为龙游县。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将常遇春攻下衢州,改衢州路为龙游府,也导所辖龙游县名为府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复改衢州府,府县同名并存7年。

乙、郡、府名在先,同名县名在后。即郡、府名为原生地名,县名为次生地名或沿用地名。

1

会稽郡一会稽县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定江南降越君后,于故吴、越地置会稽郡,以会稽山得名,治所初在吴县(今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后移治山阴会(今绍兴)。会稽郡是浙江境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郡,浙江其它诸郡,几乎都从它分置而来。加上会稽山传为大禹治水后大会诸侯“爵有德,封有功”之地,故其名声与地位远在诸郡之上。隋开皇九年(589年),文帝改郡为州,于是废会稽郡。为延续会稽之名,同年即改山阴县为会稽县。大业三年(607年),复改越州为会稽郡,于是郡县并存同名。至唐乾元元年(758年)再废郡为州后,会稽郡从此不再设置。会稽县自隋初设置后,县名不变。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因与山阴县(唐析会稽县复置)合并,才改绍兴县。民国三至十六年(1914—1927),省县之间又设道,会稽又成为道名。1949年又曾析绍兴县东部置会稽县,1950年复并入绍兴县。会稽作为政区名才告结束。

2

东阳郡一东阳县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治长山(今金华)。郡名由来,据《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瀫水之东,因名东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阳郡为婺州。就在此撤销期间,垂拱二年(686年),“因东阳旧郡之号,分乌伤(应为义乌)之地以置县焉”,即今东阳县。唐天宝、至德(742一758年)年间,东阳郡又曾复置,郡县并存同名16年。东阳县除五代后梁开平四年至北宋咸平二年(910一999年)曾改名东场县外,沿用至今。1988年改制东阳市。

3

永嘉郡一永嘉县

《晋书地理志·扬州》载: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立永嘉郡”,治永宁县。隋开皇九年(589年),与临海郡并置处州,州治移括苍县(今丽水市)。为保留永嘉之名,同年即改原郡治永宁县为永嘉县,前后衔接同名。大业三年(607年)永嘉郡复置,唐初又省,天宝元年(742年)再置,郡、县又同名并存。至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温州后,永嘉作为郡名从此结束。然永嘉县名自隋初出现后,除1949年5一9月间,曾改名双溪县外长期稳定,至今不变。

4

新安郡一新安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平陈郡废,即改原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县)为新安县以续郡名。大业初因移新安县治于雉山下,才改雉山县。

5

吴兴郡一吴兴县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载: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扬为吴兴郡”,治乌程。设郡之由据《太平寰宇记·湖州》载:“孙皓为乌程侯,及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此郡。”名取“吴国兴盛”之义。吴兴郡在南朝、隋、唐间废置不常,至唐乾元元年(758年)改为湖州。郡虽废但吴兴地名的影响依然存在,习惯上仍称湖州为吴兴。民国元年(1912年),废湖州府,并乌程、归安为一县,遂袭旧郡名定名吴兴县。吴兴郡名经1154年后又在原郡治与程县再现。吴兴县1981年撤销,并入湖州市。

6

金华郡一金华县

南朝陈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郡名金华,据《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金华郡,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十八年(598年)遂改原金华郡治为金华县。金华成为县名后,除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至长安四年(704年)曾改金山县外,沿袭至今。金华作为郡府之名,在中断771年后至明太祖庚子年(1360年)再次出现,称金华府。民国初废府又随置金华道。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道废。建国后金华又成为专区(地区)、市、县三政区之名。1985年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县仍同名并存。

7

绍兴府一绍兴县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避金军驻跸越州(今绍兴),次年改元绍兴。越州官吏上表乞赐府额,于是用唐德宗兴元故事,以年号为名改越州为绍兴府。府名既由皇帝所赐,内容又有“绍(继承)祚中兴”之义,士民倍感殊荣。民国元年废府,并府治山阴、会稽为一县,为延续府名,遂定名绍兴县。从而取代了山阴,会稽这样悠久的县名。建国后绍兴又成为专区(地区)、市、县三政区之名。1983年绍兴地区撤销,市、县仍并存同名。

8

瓯海道一瓯海县

民国初废府州厅制而存道县,于清温处道旧界置瓯海道,道尹行政公署驻永嘉(今温州)。温州古称瓯,《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后人遂指瓯江出海口今温州湾海面为瓯海。瓯海道名本此。民国十六年废道制为省县二级制,瓯海作为道名消,但民间影响尚存。1981年底划温州市瓯江南部分区乡设置瓯海县,沿用旧道名。

9

舟山专(地)区一舟山县

舟山原是山名,在定海城南,后遂称该山所在之岛为舟山岛。又因舟山岛周围小岛星罗棋布,更进而扩大成群岛名。康熙皇帝时虽诏改舟山为“定海山”,但舟山地名在群众中的影响犹存,习惯上仍称定海为舟山。1953年在定海设专区一级行政机构,即名舟山专区。1958年舟山专区撤销,合所属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县为一县,定名舟山县。1962年舟山专区复置,于是撤销舟山县,恢复各县旧名。1987年舟山地区又撤,改制舟山省辖市。政区虽改,而舟山地名连续沿用,它始终是舟山群岛主要的行政区划名。

此外在浙江省的古今同名地名中,还有一例较为特殊的府、县同名,即南宋时的庆元府与庆元县。前者为今宁波市,后者在今丽水地区。它们在地名上既无承袭、沿用关系,在政区上也无领属关系。其所以同名并存,是因为地名来自同一渊源,都与年号有关。这可称之为相关同名或同源同名。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诏改明年为庆元元年,以明州曾为潜邸,升庆元府。庆元三年(1197年),又分龙泉松源乡置庆元县,也“以纪年为名”。庆元府,元改庆元路,庆元为府、路名共173年。庆元县除在明洪武三至十三年(1370一1380年)及建国后1958一1973年两次撤销回并龙泉县外,790年来县名始终不改。计与庆元府(路)同名共存160余年。


从以上32例35个古今同名地名的考辨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同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我们认为其中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除了对古今同名地名进行考辨外,也试图在这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同名地名中探索其规律。

第一,县名相同:为了防止混淆,县名相同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古代也是力求避免的。因避县名相同而改名,古今都不乏实例。如天台的第一个县名始平的改名,据《元和郡县志·台州》载:“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又如上文已提及的衢州在晋太康元年改新安县为信安县,其原因也是“以宏农有新安县,遂改此为信安县”。清康熙皇帝改定海县为镇海县,同样是为了避免重复。民国三年(1914年)改石门县为崇德县,新城县为新登县,太平县为温岭县,嘉禾县为嘉兴县,原因也在外省有相同的县名。这也就是上述9例10个同名县名中,除永康县曾短暂同时同名外,为什么都是先后同名的原因。加上县与县之间并不像政府与县之间那样有隶属关系,造成同名也非承袭、沿用所致,而是与这些县名本身含义如永宁、永安、新安、信安、永康、新昌、吴宁、定海等,都有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以及符合群众愿望有关,因而不约而同。只要不是同时代,极易重复命名。正因为如此,所以县名相同,多为先后同名,而且相隔时间一般较久(吴宁、定海为衔接同名已是罕见,永康同名并存更属例外)。

第二,郡、府与县同名,除庆元府、庆元县外,都发生在郡、府级政区范围内,有隶属关系。根据地名出现的先后,有原生地名与次生地名之别。原生地名或为县,或为郡、府。原生地名为县者,即县名在先,郡、府名在后,造成同名的原因是:1.信安郡、临海郡、钱唐郡、杭州、建德府、嘉兴府等六郡、州、府名来自治所的所在县,即在某县设置郡、州府级政区,就以该县名为郡、府名。2.余杭郡、遂安郡、新定郡、缙云郡、余姚郡、临安府、瑞安府、安吉州、龙游府等九个郡、州、府名,来自辖区中的某一个县(其中余姚郡与余姚县,置郡时已非同属一州,但四年前则同属越州,影响仍然存在)。由于辖区范围内有历史悠久而较有名声的县名(如有掌故意义,较吉庆祥瑞等)就取此县名为郡、州、府名。由此可见,郡、府名与县名相同,原生地名为县者,郡、府名或移用治所县名,或选取辖县中某一县名。由于这种同名是有意识移用和选取的,因此只要该郡、府级政区存在,均为同时同名。郡、府级政区废置后,次生地名虽已不存,但作为原生地名的县名,依然存在,于是又为先后同名。

第三,原生地名为郡、府者,即郡、府名在先,为某县所承袭沿用,其原因:1.该郡、府级政区撤销或改制,由于郡、府名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弃之有伤民心,遂以郡、府名改换治所县名。会稽县、永嘉县、新安县、绍兴县、金华县、舟山县等县名的出现都是如此。2.郡、府级政区废置后,原来的郡、府名的影响依然存在,日后在该郡、府范围内设置新县时,就沿用为县名。东阳县、吴兴县、甄海县即是其例。因此,郡、府名在先,县名在后的同名,是由该郡、府政区建置撤销或改制所造成。造成同名的县,多数是原来的治所,少数是原辖区范围内新置的县(庆元府、庆元县是罕见的例外)。郡、府为原生地名,只要该郡、府政区存在,是不可能越级用其名为县名的,这一类同名,与县为原生地名,君纬、府为次生地名者不同,必然是先后异时同名。其中改郡、府治所县名者,又多数为先后衔接同名(如会稽、永嘉、新安、绍兴四县的改名与相关郡、府的撤销为同一年);以辖区内新置县续名者为先后相隔同名。只有在已废置的郡、府级政区复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同名并存(如唐天宝、至德年间,会稽郡、东阳郡、永嘉郡曾复置,遂与会稽、东阳、永嘉三县并存同名十六年)。

第四,各类同名地名的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决定因素尚在地名本身的魅力。在浙江省个古今同35名地名中,或含义吉庆祥瑞,或颇具掌故意义,或能激励人心,深得群众喜爱。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政区虽有改变,级别也有升降,但它们世代相袭,辗转沿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反之,一些强加于人的地名,虽在一定政治气氛下,也能显赫一时,但时过境迁,也就销声匿迹了。如王莽、武则天、“四人帮”的滥改地名就是如此。因此地名本身的魅力,是造成各类同名地名出现的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它是始终起作用的因索,也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浙江省还有一些州县同名地名,如鄞县一鄞州(以地名出现先后为序)、杭州一杭县、衢州一衢县、嵊州一嵊县等,它们的专名鄞、杭、衢、嵊都是相同的。根据我国的称呼习惯单名地名往往要加通名联呼,如嵊县、鄞县,而双名地名如桐庐、富阳就不一定要加通名“县”。因此,以上州县虽属同名,各加通名“州”、“县”后已有明显区别,不会造成混淆,恕不再赘考了。

作者:吕以春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计梦菲

校对:吴雪菲

审定:邹怡思

责编:何铂羽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考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