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头条】2023年经济怎么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为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把脉定向。会议要求,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在部署工作时,会议两次提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相比往年,稳增长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专家认为,“稳”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关键词,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图源:新闻联播
将“稳增长”放在首位
延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稳增长”放在首位。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就鼓励民营经济、支持平台企业、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内容指明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时还提到,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中央判断,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近期,多位政策研究人士均表示,当前经济还未回到合理区间,2020年-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低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因此,2023年应力促经济重回合理区间(大约为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充分表明中央已经把恢复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视作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矛盾。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稳住经济大盘,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表示,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质”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量”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扩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化结构、增进效益能够为规模及增速扩大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合理增长也是有效提升质量的重要基础。
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会议把“预期”和“信心”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和发力方向,纲举目张,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部署。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坚持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方法。
针对舆论上的杂音噪音,牢牢抓住影响当前我国发展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关键问题,会议亮出鲜明态度,释放出明确清晰的政策信号。
政策调节空间增大
如何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在张俊伟看来,“加力”意味着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必要的扩张力度,通过统筹运用直接投资、税收补贴、政策性投资,以及统筹运用一般性债务、专项债、政府投资基金、PPP等,扩大社会投资规模。而“提效”就是说会注意提高财政支出的效果,避免短期债务风险积累,实现短期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费兆奇认为,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步伐放缓,有利于减弱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制约,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矛盾依然是总需求不足、现实经济增速显著低于潜在增速。因此,最主要的问题是怎么让中国经济增速尽快回归到潜在增速上来。在他看来,明年我国需要进一步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相关专家表示,财政政策放松除了总量进一步放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提高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有效性。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在专项债资金方面给地方政府授予更大的自主权。当前地方专项债在申请、报批、审核、资金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格规定,导致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利用专项债资金为基建项目融资。另一方面,对地方平台债务也应该实施逆周期审慎监管模式。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放松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管理,经济恢复��后,可以重新加强监管。当前形势下,如果想让地方政府加大基建投资的力度,就需要适当放松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管理。
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货币政策的“精准”主要体现在继续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工具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放松房地产金融政策拓宽房企直接与间接融资渠道缓解房企经营压力,满足居民刚性与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有力’意味着将继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连平认为,2023年国内物价总体上会相对平缓,我国货币政策扩张调节的空间将会增大。央行可能会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适度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度下调政策利率,为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守好安全底线
围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和主要工作中都专门强调、做出部署,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守安全底线的深切考量。
经济发展承压下,风险压力也会加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既要标本兼治、也要兼顾当前和长远。会议对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做出一系列部署。这都体现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逐步化解风险;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形成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就一定能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核心是稳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2023年稳增长的重中之重。
费兆奇指出,当前,受海外市场需求转弱的影响,2023年国内经济增长点将从出口支撑转向内需驱动,消费和投资修复将成为中国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关键。
张俊伟预计,2023年扩大内需的政策至少将包括鼓励深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加快恢复的政策,如旅游、餐饮、住宿、展会、演艺等;鼓励居民消费升级和大件消费的政策,如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刚需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休假消费、绿色消费等政策;扩大政府投资、提高财政支出拉动效果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
促进消费必须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因为只有让市场主体拥有活力,才能为扩大国内市场消费、促进投资增长提供坚实支撑。说到底,稳增长的核心就是稳信心。
近三年来,疫情反复打乱生产生活节奏,各行各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尤其是以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中小企业恢复的基础有待稳固。
“由于疫情反复冲击、外部环境持续趋紧,中小企业面临需求不振、订单萎缩、开工不足、销售不畅、拖欠账款等,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多措并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金融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加大清理拖欠账款力度等,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2023年稳信心亟须多措并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说。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保持居民消费和合理的有效投资规模。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引导优质的人才、资金、技术投入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以更加国际化、法治化的公共服务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中国发展网、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政府网等等
责编:袁凯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最新的市场动态,最热的企业分析,最前沿的经济分析。你想知道的财经新闻,都在这里。快来关注财智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咨询热线(9:00 - 18:00)
0755 - 29812418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